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公元前139年,少年天子刘彻发出召集令,召集使者前往月氏游说,联合夹击匈奴,当时消息闭塞,前路未卜,没人愿意去,后经人举荐,张骞应召。这时的张骞迎来了事业的“窗口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宛列传》中记载“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张骞又诚实又忠心,只是路途遥远,不是公费旅游去吃吃喝喝的,要经过匈奴人的地盘前往月氏游说,必须要能吃苦并有强大的毅力。

  “万岁,臣愿前往,臣本布衣,生在长安,我的名字注定与马匹连在一起,蛮荒之地距我长安有万里之遥,我非去不可。”

  这时27岁的张骞就像是大多数刚入职或刚创业的人,满腔热血,汉武帝为张骞举办了盛大的送行仪式并授予象征使臣身份的“汉节”,命投降而来的匈奴堂邑父为向导和翻译,再派百人护行。敦煌莫高窟内第323窟北室北壁内初唐时期的一幅壁画上描述的正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时的场景。

  张骞一行人刚走出长安千里就遇上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匈奴首领军臣单于,被抓入了匈奴的大营,西行之路就此中断,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不仅派人严加看管,还为张骞娶了一位温柔的匈奴妻子,陪伴张骞度过了10年孤独、艰苦的奴隶时间,但是这个女人发现看似顺从的张骞时常会在晚上望向东方,他在想什么?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10年里张骞穿上了匈奴的衣服,熟悉了匈奴的风土人情,从言行举止上看就是一个匈奴人,匈奴也放松了警惕.....10年的卧薪尝胆在等什么?在等一个逃跑的机会。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着外出打猎,守备松懈,与堂邑父二人乘马伺机而逃,没有逃回长安,而是一路跑向了西域的月氏,这时就不得不承认汉武帝看人的眼光很准啊,张骞不辱使命,几经辗转终于见到了大月氏的国王,“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10年的时间,月氏国国泰民安,大月氏的国王彻底“躺平了”,只想“退休”,张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留在月氏国一边游说一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激活了他的“代购”身份,不仅找到了葡萄、香菜等西域特产的种子,还寻得了当时大汉可以抵御匈奴的汗血宝马,张骞和堂邑父返回长安又再一次被匈奴抓了回去,就在张骞想要放弃时,匈奴单于逝世,发生兵变,张骞与堂邑父又再次如有神助般趁乱逃出生天,一路奔回了长安。

  当张骞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大宛列传》中这样记载“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足。”是啊,这一走就是十三年,去的时候锦衣华服,百人使团护行,多么的风光啊,回来时却破衣烂衫,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和那根早已残破不堪的“汉节”。

  “保佑我大汉领土!陛下,臣张骞复职。”

  汉武帝大喜,这个几乎被忘记的男人竟然活着回来了,为他铲除匈奴又带来了希望,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实现初衷,但携回大量沿途地理人文信息,后来汉武帝让张骞给卫青做活地图,推进了汉朝对匈奴战役和西域开发的进程。

  而张骞也因为这13年的至暗时刻被后人称之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出发时,谁不是那个满怀天下,意气奋发的少年呢?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哪怕你深陷困苦,也不要停下脚步,不问过往,耳边就会响彻风声!




上一篇行游酒泉 穿越千年

下一篇张轨治理凉州:前凉肇基,五凉开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