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自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类似大学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的国家高等学府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汉代的董仲舒就曾经说过:“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五帝时期,成均是最高学府。到了虞舜时期,则设立了“上庠”作为高等学府。后来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都是统治者在都城设立的高等学府。

  不过,要论到先秦时期最有名的高等学府,非稷下学宫莫属。这座学宫设在齐国都城临淄。战国时期,临淄有座稷门,附近被人们称为“稷下”,学宫因设在那里而被称为“稷下学宫”。当时,天下英才汇集于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盛景象。

  作为一座公办学府,稷下学宫由官方出资主办,由私人主持,形成了自由的学术气氛。

  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根本目的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所以给予前来学习或者研究学术的学者很高的待遇,包吃包住,还发工资。在稷下学宫,各大学派各抒己见,成为了百家争鸣的主阵地。兴盛时期,稷下学宫曾汇集上千名天下贤士,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曾到稷下学宫深造过,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还曾3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校长,而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李斯便是荀子的学生。

  太学与国子监:官学变迁

  所谓“官学”,就是由官府设立的公办学校。在先秦时期,统治者便有设立官学的传统了,但没有形成成熟的制度。到了汉朝,汉武帝创立了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汉朝时,学生们在太学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后,一般都可以分配到地方担任职务,成绩优异者甚至可以在朝为官。后来,东汉、西晋都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则在建康(今南京)设立太学。

  到了晋代,还设立了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隋唐以后,太学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太学等诸学。比如,唐朝的国子监掌管着6个学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六学”相当于专科学校,负责培养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到了宋朝初年,只设国子监。庆历年间改革,建立了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但国子监依然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同时还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下面设有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宋徽宗时期还曾短暂地增设书学、画学、医学三院。

  明清时期一直将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当时,国子监内不仅有本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

  古代的官学不收学费,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学生的待遇和就业前景都不错。可是,想去太学或者国子监这样的高等学府上学可不容易。早期官学的学生大多是贵族子弟,后来历朝历代,对于太学或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也都有着严苛的规定,比如东汉时期,600石俸秩以上官员,皆可遣子受业。唐朝时,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招收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招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宋朝初年,国子监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庆历新政后创建太学,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王安石改革时还创立过一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3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新入学的学生从外舍开始读起,通过一次考核就能够升一级,进入上舍便意味着赢得了获取官职的资格。

  元朝之后的国子监,入学资格也限于贵族和一定品级的官员子弟。虽然在某些时期,庶人也有进入最高学府的机会,但其比例少之又少。明朝时出现过朝廷公然出售官学入学指标的情况,如果给国家上缴一定数量的粮食马匹,就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清朝末年改革学制,设立学部,国子监这所历经千年的高等学府,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知名书院:人才济济

  之前提到过,古代的官学入学标准很高,普通人难以获得入学机会。可是到了宋代,由于重文轻武,对于文化教育的需求大幅提升。于是,大批书院纷纷建立。书院的兴起,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还能缓解官方教学和资金上的压力,因而获得了官方的赞助和鼓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古诗词里的桥,穿越千年的感慨

下一篇柳条边往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