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陶片的时代之声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大地湾陶片的时代之声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区域之一。到了县城,提起制售陶艺,人们都会说,县城向西约十公里,兴国镇的康坡村。

  在空旷的山野与灰色的天空下,我竭力寻找着与彩陶有关的蛛丝马迹,从秦安籍诗人雪潇的诗歌《有一块大地湾的陶片曾经对我说》中,感受这里曾有的一切:“有一块陶片,它先是对我说:/这是一块红色的绳纹陶片/——当年,我们用绳子说话/也用泥土说话/同时用火说话。”

大地湾陶片的时代之声

  走近康新田家院门,抬头可见“金玉泥”三个大字,说明这里是制作彩陶的世家。

  我刚进屋,康新田正在房屋角落的陶轮上忙碌,他头戴一顶蓝帽子,忠厚不失睿智,脸上的肤色恰似陶罐,古朴沧桑。他伴着脚下陶轮时疾时缓地旋转,一团黄泥在一双粗糙而不失灵巧的手中反复揉搓下,在陶轮上经过提、拉、捏、摸几个动作后,不经意间,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瓶坯便呈现于眼前了。

  他用老秦安人煨煮罐罐茶的方式接待我,我们一起品茶聊天。

  制陶的土要用红胶泥,掺和白土、黑土,以达到足够的黏度。未加工的红土,因黏度不够,制作大件时不易成形。红胶泥在天水每个地方都有,秦州区西面红山厂一带的红土也可,只是含沙量较大,需筛掉沙子后才能使用。在颜料方面,彩陶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康新田的儿子康存良经过十几年的研制,用独家秘制的含有氧化镁、氧化铁的耐高温矿物质颜料,烧制出的彩陶,在色彩上与出土陶器相差无几。

大地湾陶片的时代之声

  制作过程有和泥、团泥、卧泥、拉胚、揪胚、绘画、烧制等十几道工序。其中最难掌握的是拉胚,这道工序经过数千年的摸索,逐渐有所改进,早在8000年前,主要使用手工捏制,8000年至7000年之间,采用压模成型,7000年至6000年之间,用的是陶车。如今,使用的是陶轮和转盘,要在脚踩转盘的同时,做到手、心、眼配合一致,掌握重心,初学者稍有差错,就会出现失误,必须用心摸索,多加练习,方可入门。

  自古以来,康坡村祖祖辈辈都做陶器。根据民国初年,康氏家族供奉的铜佛考证,这里有六百年的烧制陶器的历史。从古至今,主要生产瓦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上烧制的瓦缸质地坚韧,可以盛装一百多斤的面。自从1978年,大地湾遗址发掘后,在甘肃省文物专家郎树德指导下,他们才开始尝试制作彩陶,前些年,康新田家被秦安县博物馆指定为大地湾彩陶复制基地。

  从8岁起,康新田就跟着父亲康世才“烧砖捏瓦、不离窑门”。1978年,大地湾遗址发掘后,康新田多次到文物发掘现场参观,反复思考,如何走出自家传统手艺的老圈子并加以创新,他还学习了《仿制彩陶艺术》等书刊。1982年,征得秦安县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局同意后,他设置场地,打窑,并按县上的图纸复制,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终于掌握了拦泥、轮制、烧胚等6道工序。之后几个月时间,康新田的500多件陶器成功了,得到县文化局负责人的称赞。由于他掌握了烧窑的温度,还能准确判断烟色,烧出的陶器与古人制作的高度一致,每年能成交1000余件。

  康新田老人略带遗憾和成就感地说,早年,箍缸匠加工过的大缸、盛装粮食或浆水的坛坛罐罐……这些陶器都是以前自己烧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就挑上瓦罐去邻村换些洋芋、粮食,以维持生计。现在,这些东西没人用了,城里有比它更好的东西了。

  如今,康新田的儿子康存良在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彩陶技艺的教学。康新田的孙子,也在天水市一家专业的陶艺公司工作。

  在校园里一处幽静的平房,我找到了康存良的“天地陶艺”工作室,他看起来成熟老练,久居城市却又不失农民的质朴憨厚。

  康存良受家庭熏陶和影响,在12岁时利用课余学习制陶,19岁就能独立制陶,至今已有将近30年的时间。他去过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临摹改进,采用新的陶罐设计,融合古今艺术,使天水陶艺获得了很大的提升。2011年3月,甘肃省文物专家郎树德与康存良接受邀请,联合为上海金山区博物馆清洗、修复馆藏陶器333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三件。

  康存良说,目前,只有包括他自己在内为数不多的人会做彩陶,而多数人包括他父亲做的多半都是彩绘陶。真正的彩陶,首先是不掉色,其次,在造型上有鲜明、准确的纹饰特征。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