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古代氐族的摇篮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陇南:古代氐族的摇篮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特约撰稿人 赵琪伟

  氐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从先秦时起,氐族就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曾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陇南是古代氐族的发祥之地,白马氐族在陇南建立过仇池国地方割据政权,曾显赫一时。更难得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窥探”到一支生活在文县白马河流域的古代氐族后裔,他们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格外引人注目。

  仇池山:古代氐族的分布中心和精神圣地

  氐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童恩正先生根据《诗经·商颂·殷武》中“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和《竹书纪年》中成汤和武丁时两次“氐羌来宾”的记述,认为氐羌原来可能是一种民族,他们“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后汉书·西羌传》)。但以后氐羌中的一部分逐渐改变了游牧习惯,开始经营农业,定居在平原河谷,这部分人就称氐族。

  马长寿先生在他的《氐与羌》一书中认为,古代的氐和羌都是西戎,都居住在西部地区,又同属汉藏语系,关系密切自不待言。尽管汉文古籍中常以“氐羌”形式出现,但氐与羌自古以来便是两族。古代氐族分布在甘肃东南部的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古代羌族分布在青海东部的河曲及其以西以北等地,两族的原始分布地相距甚远。再说氐和羌的词义也不相同。氐族自称“盍稚”,因他们居秦陇、巴蜀之间,山势险阻,加之河流众多,溪谷回曲,每值岸石崩落,有声远播数百里,所以汉人称之为氐(同“阺”),这与其居住的地形有很大关系。羌人自称“芊”“绵”或“玛”,因他们以牧羊为业,供祀羊神,端公(羌民巫师)戴羊皮帽并饰两角以祈禳,所以汉人称之为羌。而氐与羌在语言、服饰、经济、文化、习俗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

  最早明确记载古代氐族分布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汉代的冉駹即唐代的嘉良夷,近代称为嘉戎,在茂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的西境。嘉夷东北就是今天的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古代氐族在此部落众多,部落首领就有十多个,是原始分布地之所在。《括地志》卷四《成州·上禄县》对白马氐的分布地区作了具体说明,曰:“陇右成州(今甘肃成县)、武州(今甘肃武都)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仇池山上。”在白龙江流域东南到今武都三河、西北到宕昌两河口,东北到西和大桥乡,东到西汉水的这片大地上,考古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反映古代白马氐族文化的“寺洼文化任家型”遗址,正好与历史文献的记述相互佐证。

  关于古代氐族的族源,说法较多。氐族自称“盘瓠(盘古)之后”(《魏略·西戎传》),在“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北史·氐传》)。《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有一个“奇股国”,这里的居民长着三只眼、一条腿,他们的眼睛有阴有阳。在上古时期,炎帝同黄帝争夺天下,一位叫刑天的部族首领作为炎帝的部属参加战斗失败后,被黄帝手下一个叫贰负的部落首领砍下头颅,埋在“常羊之山”。被斩首的刑天仍然以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一手拿着盾、一手拿着斧同黄帝部落斗争,最后黄帝命人砍去了他的一条腿,并且绑到山顶的大树上。赵逵夫先生研究认为这个刑天就是氐族首领,他葬首的常羊山就是仇池山。三只眼睛的居民其实是氐族的一种习俗,由于氐族善于养马,以白马为图腾,故而非常崇拜马神,而他们的白马神、马王爷都是三只眼睛。赵逵夫先生说:“‘武都’一词的出现也与氐族密切相关,‘武’应来自于氐族,古人说‘半步为武’,这里的半步就是一条腿跨一次,这实际上就是刑天的后人砍掉一条腿后所留下的‘奇股’而形成的独特生活习俗。‘武都’二字最早就是氐族国都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刑天就是一个人形符号,为氐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载《甘肃文史》第八期)可以说,古代氐族很早便以仇池山为活动中心,把仇池山视为族群发祥的圣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