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植物基食品创新发展论坛举办(2)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第二届植物基食品创新发展论坛举办(2)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孟素荷表示,目前,植物基食品的发展和创新,还有诸多待解问题,需要深入研讨,而中国的消费者对植物基食品价值的认知和欧美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站在产业创新的前沿,从发展的角度看,对这四个问题应有所关注。第一,继续关注政策和法规建设的推进;第二,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需要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来完成;第三,对适合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工艺装备及产品创新要持续的推出;第四,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这四大支撑结构需要同步构建,缺一不可。

  大食物观 开发替代蛋白丰富食品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讲话,为未来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教授以“发展植物基食品,助力落实‘大食物观’”为题作大会报告。陈坚院士表示,植物基食品是以植物原料或其制品为蛋白质、脂肪等来源,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配料,加工制成的具有类似动物食品的质构、风味、形态等品质特征的食品。

  新型植物基食品可以有效缓解动物性食品生产导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压力,成为消费者基于追求个人健康及关注全球生态系统的一种生活方式。陈坚表示,植物基食品加工要实现蛋白优质、营养丰富、质构拟真、风味优良、色泽相似。近年来,多家公司已推出商品化植物蛋白肉产品,多以汉堡和馅料为主;植物奶因没有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问题,且具有不受膳食限制,低热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等优点;植物酸奶是以可食性植物为原料,采用菌种发酵生产的一种食品,目前在全球范围仍处于起步阶段。陈坚院士表示,科研团队正通过食品酶性质改良、关键配料合成与应用、装备开发与产品生产示范等工作加速植物基食品的开发。

  植物基食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植物基食品大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条件。陈坚院士指出,在植物蛋白肉生产中,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生产植物基食品品质提升的关键配料,如血红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维生素等。食品合成生物学可以开发C1原料合成食品组分/配料,通过不同学科技术集成,为全球减碳、国家食物安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陈坚表示,我国主要蛋白供给缺口较大、耕地不足,应以替代蛋白为契机,撬动更多食品配料的细胞工厂制造。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表示,全球和中国的蛋白质需求增加和食物消费面临健康和可持续挑战,全球肉类及饲料粮需求仍将提升,我国粮食消费量和进口量增加、城乡居民膳食不均衡等问题均造成蛋白质需求增加。因此,开发更多的替代蛋白产品是助力实现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重要途径。樊胜根指出,根据原料不同,替代蛋白质可分为微生物蛋白、细胞蛋白、昆虫蛋白和植物蛋白。替代蛋白市场潜力大,技术发展快、投入增加,成本降低快,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增强。樊胜根认为,未来三大替代蛋白类别将互相交叉,实现肉蛋奶产品和成分的颠覆性开发,全方位满足客户对口味、价格和可得性的期待。

  樊胜根教授总结指出,应鼓励增加替代蛋白产业的投资和鼓励创新,进一步解决目前的技术和成本问题,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制定产品标准,保障替代蛋白产品质量对于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大公众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科学选择消费替代蛋白产品。

  抽丝剥茧 厘清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植物基食品作为一种新的饮食产品选择,近年来成为市场上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植物肉、植物奶等可持续性产品可能迎来颠覆性的发展。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表示,植物基食品作为新兴产业和市场热点,发展迅速,商业生态圈正在形成,自2019年来,国内涌现大批植物肉初创公司。2020年新蛋白领域吸引了不少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新产品在餐饮端和零售端逐步拓展。国际上,仅有部分国家/地区有相关标签指南等规定,无产品标准。国内植物基肉制品和植物基酸奶目前仅有相关团体标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0年发布了《植物基肉制品》,2021年发布了《植物基食品通则》团体标准。而国内参与企业数量多、产品种类多,命名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机构难以有效监管,企业生产缺少更高层级的标准可依,消费者缺乏准确的认知和科普,迫切需要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此外,吴永宁研究员还对植物基食品相关标准应当关注的标签标识、动物性成分限制程度等均做了解读。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